狂草6



黑暗的舞台中傳來一聲強勁的吆喝,在全場觀眾震懾於寂靜與力量的反差中,揭開了「狂草」的序幕。

 

原本我害怕自己看不懂,結果我真的看不懂。不過,雖然看不懂,但我感動了,就算不知道整支舞編排背後要傳遞的意念、不知道一氣呵成的舞蹈動作有多困難、不懂得一段一段的分割與不同的背景音樂有什麼樣的意義,但我確確實實感動了。

 

 

 

 

 

狂草9  


從舞台上方最後降下的那帖宣紙,湛黑的墨汁從頂上蜿蜒渲染流洩,伴著舞者延續的動作不休止,幕漸漸落下,我不由自主起了雞皮疙瘩。

 

其實進場前早有心理準備,如果看不懂,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我甚至預先給自己打了強心針,不要因為不小心睡著而羞愧或內疚,但直到現場的燈光亮起、觀眾的掌聲不歇,我才發現舞作已經結束,一個多小時的表演,居然這樣抓住了我的呼吸,讓我沒有意識到時間竟流逝地這樣迅速。
 

狂草  


中國書法中的狂草,張牙舞爪,不似楷、隸的方正,也不像行書的從容,行草開始帶著點愉悅的氛圍,而狂草,總讓我覺得字的靈魂好像掙扎著要從筆劃的形體中脫出。我驚訝舞者的表現,能夠如此真實地重現了我對於草書的印象,握筆的手凝斂於中,但下筆時筆觸飛舞。

 

舞者形體扭曲而不自然,卻不斷地延伸延伸再延伸,那一筆一劃是沒有終止的,在這一秒向著這個方向飛奔,下一秒又倏地轉朝另個方向頓收。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用著非常急遽而奔放的情緒奔騰奔騰、接著、輕輕擱下。不時,我有種錯覺,像每次專心唸書一段時間後,會恍神覺得書本上的字體開始跳動翻轉、互換位置,而「狂草」,居然讓我看到這樣的景象在眼前呈現(這是否表示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讀書會恍神?笑~)好詭異又好真實。總覺得草書意在筆外,尤其狂草飛揚跋扈的神韻,怎有辦法拘束於一個文字的完結?所以這個字的完成並不代表意念的結束,也許連接到下個字,也許飛灑至無關之處,文字本身無法限制,句讀語氣停頓又何嘗得以如此?
 

狂草20  


舞台上舞者的動作,像是靈動地呈現著草書的字體,又或者,呈現著草書字體筆劃落於紙上之態勢,它既是完成後的作品、又是書寫中的流動、更是運筆前的發想,是既定的圖像符號、是變動的力量流轉、是虛泛的心思氣韻,這一切,卻又很微妙地融合在一起,一氣呵成。

 

表演後的座談會,有一個觀眾向林懷民老師提議,應該準備氧氣筒給觀眾,這支舞作讓他看得緊迫地都忘了呼吸,大家都笑了。

 

我很喜歡林懷民老師分析三部曲的編舞心路歷程,編「行草」時,他首次嘗試將舞蹈由書法中發想,中國的書法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因此他戰戰兢兢,每每想著如何將書法帶給他的啟發轉為一舉手一投足,所以他想著詠春、想著太極、想著點橫撇捺。直至「行草貳」的回首,才發現「行草」的編排在一個嚴謹框架下,用他自己的說法吧:「雖說是行草,但其實是林懷民在寫九宮格」。「行草貳」,他意識到了框架的存在,因此想著去突破,除了行雲流水外更要帶出草書的自在。他以為也只能這樣了,但經過時間的醞釀,「狂草」出現了,除了他自己編舞上的開闊,更因為舞者技術上臻至成熟,所以框架終於消失了。

 

就像在舞台上投射出的光影方格,舞者的動作在格內格外游移擺動,舞著舞著,才漸漸發現,所謂框架的存在與不存在,好像只在一念之間。當你不再介意,即便它始終存在著,但早已失去了所謂框架規範的意義。
 

 狂草

 


這是我第一次觀看雲門的作品,對於舞蹈更紮紮實實是個門外漢,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跟家人在電視前看到雲門「薪傳」的片段,我們看得一頭霧水且不懂為甚麼這叫做文化?於是,好長一段時間對於雲門舞集的印象停留在「高深莫測、冷門孤僻、意識形態的文化人表演」。但幾年前某個半夜,已經梳洗完畢準備入睡的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不知道是「行草」還是「行草貳」的片段(還是都不是?),我在電視前停了下來,雖然不懂,但我深深被吸引住了,依稀記得兩名舞者在舞台上時迎時離、互相接近時像磁鐵同極相斥但又隱約有著相吸的詭譎平衡,分開時卻又遙相呼應、好像有一股引力將兩人牽引住,我就這麼坐著看到三點多。也因此,我走進了國家戲劇院。這是我第一次觀看雲門的作品,實地應證了,對於舞蹈,我果然紮紮實實是個門外漢,也因此,這許多想法都是很淺薄的感覺,也許談不上什麼理解、更有可能我完全搞錯了舞作要表達的意思,不過,那又如何,我看得很開心,我想,我會繼續回來。



  

狂草15

 

 

 

 

arrow
arrow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