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8(四) 18:20 微風2廳

 

超能輪胎殺人事件 Rubber

 

昆丁杜皮爾 Quentin Dupieux 
法國 2010 35mm Color 85 分 限制級

2010柏林奇幻影展,2010盧卡諾影展,2010坎城影展

 

Rubber

 

「為什麼E.T.外星人是咖啡色的?」不要問,很恐怖。本片開宗明義點出史上偉大的電影,是由不詳無解的元素所構成。於是,輪胎,當仁不讓地被設定為這宗連環凶案的兇手。輪胎為何憤而殺人?無解。那究竟觀眾為何要看一部關於憤怒輪胎大開殺戒的公路電影?恐怕只因為你有一顆永不停止獵奇的心,以及對歡樂無極的B級Cult Films有著無可救藥的眷戀。

 

對我來說,「超能輪胎殺人事件Rubber」是一部,機車到不行的學院派B級片。透過後設文本的技法演示,把學院派的思維包裹在歡樂B級公路片的表象之下。用如此沒意義、惡搞的故事包裝,觸及這麼複雜的一個主題,太有趣。

 

 

它運用荒謬而破壞邏輯的手法,帶入討論後設文本解讀的概念,卻又完全隻字不提,讓它變成一部莫名其妙惱人的電影,非常非常故意!

 

我完全可以想像「導演與團隊設計出這部電影,而且明知道怎樣會惹惱人就越故意怎樣作,然後對自己的作品得意洋洋」的樣子。

 

Rubber_對峙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突然有了生命、開始滾動的髒輪胎,搭配著蒼涼蕭瑟的天色,像個西部牛仔般與一個破寶特瓶在沙漠中緊繃對峙。我們會看到一隻鳥,活生生在眾人的眼前爆炸、血肉糢糊。它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得意,輕快而愉悅地彷彿跳舞般前進。然後,輪胎喝水、愛上女人。在沙漠中拿望遠鏡遙遠看戲的群眾,莫不噁心又好奇地繼續期待著發展,我們又何嘗不是?所以現在,所謂的「觀眾」,指稱得是劇中那群人,還是我們了呢?

 

Rubber_為愛滾天涯 

 

為什麼輪胎能用意志力成為全天下最強的殺人武器(比追殺比爾還殺)?它甚至不用展現犀利的眼神!

 

到底為什麼?「No reason!」

 

導演要告訴我們一個信念:「他不需要告訴我們為什麼!」因為當我們走進電影院、坐在螢幕前、允許了這個故事在我們眼前發生、接受了這個文本,那麼,我們就默許了它的邏輯。所以,警車一開始為什麼撞翻莫名奇妙出現在沙漠裡的一堆木椅來到鏡頭前?「No reason!」 E.T.為什麼是咖啡色的?「No reason!」。「愛的故事」裡,男女主角為什麼會墜入情網?「No reason!」「JFK」裡,甘迺迪為什麼被毫無關係的陌生人謀殺?「還是No reason!」(嗯~?!)除非,我們憤而起身、邊唾棄邊離開電影院,要不,我們就是同意了這個「遊戲」的成立。

 

Rubber

 

電影中那群觀眾,是被丟在沙漠中的,看似是他們自己選擇參加這趟行程,但其實上了賊船/進了戲院後,除了乖乖接收指令,哪還有什麼選擇?食物要等待人家送來、晚上睡覺要刻苦就地窩著,他們也有人意興闌珊想離開、也有人興致勃勃等著看好戲。當有刺激片段發生的時候,他們會群起驚呼,當一段時間沒有什麼有趣、血腥畫面出現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抱怨無聊。跟我們現在坐在電影院裡的樣子像不像?那些人就是在螢幕上即時演著我們啊XD

 

Rubber

 

作者餵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他領著我們向後轉,我們就乖乖向後轉,要我們拿起望遠鏡,我們就開始仔細研究可以看到什麼。這部電影真的把觀眾玩弄於鼓掌之間,並且故意要讓我們發現,卻又仍舊接受,這是一個無限迴圈。陷阱放在那兒,我們就乖乖跳進去。

 

但是那群人有一個優勢是我們沒有的!有人終於受不了衝進「事件發生的現場」,下起指導棋,我們也常希望可以這樣,「他在想什麼?為什麼不馬上開槍!」或是「後!幹麼一直誤會不開口解釋啊!」,「如果我是導演,我才不會這樣安排!氣死我了」他們,幫我們實現了願望。

 

Rubber_閃開,讓專業的來!

 

作者與觀眾的對話,在作品的呈現中不斷進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經驗,在觀影或閱讀的過程中,恨不得自己能直接跟作者溝通想法,希望能左右故事的進行,發表自己的意見,扭轉自己不認同的進展。但這樣的方式到底有沒有效呢?當劇中等著觀看電影的觀眾、還有所有角色人物都已經死光了,影片理應結束了,為什麼電影仍然繼續?因為,螢幕前的我們還在觀賞,我們沒有落入圈套、沒吃下毒餌耶。(真的沒有嗎?)

 

當文本開始創作,角色常常會不知不覺間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越來越難以控制,靈感飛快地發展,創作人只能在後面揮汗追趕。所以當警長以為塵埃落定、泰然自若地出來「指揮大局」時,卻發現情勢根本就一發不可收拾,才會如此好笑地手忙腳亂了起來。

 

作品完成後,作者已死、而觀者無法介入,只剩下角色在故事中任性地活著,只要有人看,作品便永遠不死,因此成就了這永生不敗、殺也殺不死的超能輪胎殺手(想想這樣的講法也怪怪的,輪胎怎樣才算死掉呢?)

 

導演與主角合影

 Rubber_導演與主角!

 

看電影的時候,腦中閃過「後設」這字眼,但因為以前上課太不認真,那概念也來得模模糊糊。

 

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意識到,這真的是一部電影--我們真的在看電影?簡單,就讓最不合邏輯、最不可能出現的事情出現,就是了。例如這部電影,輪胎會殺人。輪胎不只是活的,還會殺人,有什麼事情比這更不合邏輯了?如果我們連這一點都接受了,還有什麼不能接受?所以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抽離自己,清清楚楚注意到,這就是在看電影,而且我們在看「劇中的一群人在看電影,並且看他們討論那部電影細節,還有決定對話內容!」

 

把觀眾阻擋於作品之外,在一定距離窺探這個文本,並在說故事的過程中,不斷讓觀眾意識並參與討論這個故事與電影這個媒介本身。因此既然知道是電影,哪有什麼邏輯需要存在呢?所以,「no reason is the reason」。要呈現的,就是電影不需要邏輯。

 

開頭與結尾的呼應,真的很故意。同樣的一段宣言,我們自動帶入圍觀聆聽的觀眾,卻在結尾才發現,觀眾可能是不在現場的,觀眾是他們,觀眾是我們,觀眾的在與不在,在螢幕內或螢幕外,參與或旁觀作品的進行,有各種無限可能。文本是可以剔除觀眾而存在的,而在它落成的當下作者就結束了自己的任務(多少有點無奈的味道),怎麼詮釋、怎麼定義那個片段、那個場景,就只能交給接受的觀眾決定。這樣看來,最具自主性的,反而是作品本身(A.K.A. 那顆會跳舞的輪胎。為什麼我會覺得他的單位是「顆」?No reason!)。

 

Rubber_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我被這樣的表現方式戳中笑點了,被ㄉ一ㄤ得酸軟又不禁在心中暗叫一聲「妙!」

 

導演給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就算是毒餌也照吃不誤啊)。這有時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識,他們還偏把這不擇食的景況特地用一部電影描繪出來,你說,機不機車?

 

最後一幕真是記有力又有梗的回馬槍。一堆輪胎在主角Robert三輪車(對,它甚至有名字、而且進化成三輪車了)的帶領下,慢慢滾到路口、遙望遠方山坡上最具代表意義的「Hollywood」logo。當作品產生,只要有觀眾,they live forever!

 

我不認為這是一部大家都會喜歡的片子,更清楚地說,這部片大概好惡兩極吧。就像是嚴肅地說「我要說一個很好笑的笑話喔」並且接著自己「哈.哈.哈」短促而中氣十足地大笑三聲,一定有人覺得這樣的笑點不只空虛更是尷尬。真的,如果不是像我一樣,總有一套小家子氣、自以為是的彆扭邏輯,可能不會覺得Rubber「故把肉麻當有趣」的做作幽默,正好不偏不倚搔到癢處,也不會一邊不停暗罵「機車」卻又笑個不停,到時候從電影院走出來時大罵浪費時間、浪費錢,可別怪我沒先警告喔!

 

      

 史上最令人抓狂trailer

 

好啦,正式官方trailer在這Rubber Trailer 2011 HD,但你們不覺得上面soundtrack teaser更符合Rubber的風格嗎!?導演Quentin Dupieux另外一個身分,是法國知名電音DJ/Mr. Oizo,這段跳針teaser真是徹底抓住Rubber silly and annoying的調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