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是個生活在瑞典高級社區動物島(Djursholm)的高中女生,本該面對的是青春期變化、同儕認同、自我成長的種種問題,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她身為校園槍擊案倖存者的故事,更準確一點,是校園槍擊案共犯嫌疑人的故事。瑟巴斯欽是瑞典首富的兒子,他從小到大享受著被人注視與擁戴的光環,這樣有能力睥睨一切的天之驕子,愛上了瑪雅,讓瑪雅從原本僅只是「『平凡』上流社會子女」的身分,一下子躍升到眾人注視、那舉世唯一的位置--瑟巴斯欽的女友。

 

當兩個時值青春期的年輕孩子相遇,略帶叛逆與狂放的個性,在他們優異的家庭背景下,我們原該擔心的是他們原生家庭給予的優越感,造成他們與其他社會族群的摩擦,卻沒想到衝擊我們的,是首富在家中被害身亡、以及校園槍擊慘案這樣的慘劇。瑟巴斯欽在瑪雅的槍下結束了生命,除此之外,瑟巴斯欽的爸爸、還有班上的老師、同學、甚至瑪雅的好友艾曼達也死了,剩下瑪雅獨自面對將她視為「槍擊案叫唆主嫌」的指控,大家都想知道,那一天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件當天的現場真相究竟是什麼?她是否應該為這一切負起全責?

 

 

故事透過幾個主線進行著,一條線是辯護律師桑德,企圖聚焦在「瑪雅並未參與策劃槍擊殺人,瑟巴斯欽情緒上的失控並不是瑪雅所造成,因此她同樣是此案的受害人」這個邏輯上,循序漸進在法庭上從外部視角來解讀案件的蛛絲馬跡。一條線是瑪雅從她與瑟巴斯欽戀情初始,細細回憶他們關係的變化,還有瑟巴斯欽逐漸崩潰的人生。還有一條線,則是穿插給予重要資訊,讓我們逐步理解在殺人與校園槍擊案發生前的種種細節。

 

《流沙刑》給我一種不太同於以往犯罪小說的體驗,弱化了瑞典犯罪小說常見的冷調色彩,情感的成分在這個故事裡特別濃,故事主述是從瑪雅的角度來進行,我卻無法控制地為瑟巴斯欽這個角色感到哀傷。父親克萊斯法格曼在事業與財富上的偉大成就,給予他「無可挑剔的魅力與權威」,進而導致他採取菁英主義對待自己的兩個孩子,瑟巴斯欽在哥哥盧卡斯優秀表現的對照下,被父親視為是家族的汙點,他卻沒有勇氣與能力反駁,只能日復一日地聽任父親鄙視催眠,並潛意識坐實這樣的評價。

 

當瑪雅與瑟巴斯欽分手時,家人的態度展現了兩個家庭的巨大差異,就是這種差異讓瑪雅最後能撐過那一切,瑟巴斯欽卻無可挽回地走上絕路。故事前半部瑟巴斯欽曾經出現的意氣風發,愈靠近才愈理解其中的孤獨悲涼。在父親冷漠而全面地忽視與放棄態度下,他不知道該向哪裡尋求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關愛,瑪雅是他的浮木,當他注意到自己深陷流沙的吞噬時,他恐懼地緊抓浮木不放,早已自顧不暇,根本無法關心瑪雅是否仍能牢牢攀住岸上的大樹,即時阻止兩人滅頂。

 

瑟巴斯欽面對中東裔同學薩米爾的挑釁與排斥態度,一來源自父親長久壓迫所產生的自卑感,在刺激下尋找釋放的出口,二來感受到瑪雅與薩米爾的特殊情愫,終於令他恐慌暴走。

 

故事至此將兩端連結在一起,校園霸凌與家庭霸凌隱隱互相對照,當社會開始較有意識關注校園罷凌的恐怖影響時,別忘了家人間的暴力更是殘酷,那種折磨不一定是生理上的,有時候心理上的施暴更為綿密而全面。原應給予源源不斷親情溫暖的關係,卻成了逃脫不了的惡夢,卑微乞求父愛的同時,還會因為父母的失望而不斷自責。無法破解的惡性循環,將在某個關鍵時刻一舉潰堤。

 

瑟巴斯欽與瑪雅,出身富裕,外貌出眾。因為現實條件的「完美」,他們無法讓外界理解自己的孤立與需要支援,而外界同樣忽視了他們的絕望。在外人看起來他們已經過著天堂般的生活,所有的求救訊號可能都像是青春期的無病呻吟,「你會沒事的/妳可以辦到的。快快振作起來,不要再像個孩子般地耍賴逃避了!」就算注意到他們的異樣,也不會體認到他們已在失控邊緣。到了最後,瑟巴斯欽早已無力自救,準備任由自己下沉,生存本能卻還是讓他一隻手拉著女友不放,我想他死前對瑪雅說的話,是他最後虛弱蒼白的愛和抱歉。

 

那樣絕望沈淪的過程,對於像瑪雅這樣十幾歲的少女來說,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將另外一個已經深陷流沙中的人救出。當救援者也跳下去時,兩個人最後只會一起抱著沉沒而已。他們最需要的,是來自外界堅定而穩固的支持與救援。這樣的救援體系,應該來自學校、應該來自社區、應該來自家庭。可惜的是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這三方面全部都是失能的。即便「他們」表現得如此政治正確而體貼,卻因為每個人只專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只用心在維持他們心中美好的自我形象,那些詢問、那些關懷,潛意識都建立在「不要煩擾到我」的需求上。因此他們兩個人感受到大人們、朋友們的無聲拒絕,於是不抱任何期待地配合演了一齣戲--「不需要你們幫忙,我們很好,謝謝。」最終,迎來了那樣的悲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莫琳.派森.吉莉特援引自身律師執業的經歷,透過法庭審訊的節奏與方式,反覆挖掘主角回憶的真相與心中的真實想法,這種交錯著中性解讀與主觀判斷的敘事方式,建立起頗為真實有感的法庭戲場景。

 

而閱讀前我沒有預料到,在這麼沉重的校園槍擊案件中,還疊加了另外一個更沉重的移民與經濟問題,如果說社會貧富的經濟衝突,重擔卻落在青少年身上體現,那未免太過殘忍。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扣問,藉由角色的嘴巴,說出她對移民問題、難民問題、社會貧富不均的經濟問題等種種社會現況的疑惑與批判,這個嘗試令人眼睛一亮。

 

種族與貧富的對立,在這樣一個校園槍擊案件中,作為背景式的存在,不著痕跡卻又舉足輕重,著實是對世人眼中高福利瑞典、進步祥和社會的批判與提醒。美好的形象底下有多少支撐正開始動搖?開放又包容接納的態度,究竟是漂亮的場面話還是真能身體力行?這些問題也許太過沈重,但是如果能透過驚悚的犯罪小說,將這些社會問題帶到讀者的面前,更能擴大其帶來的影響力並且引發讀者的思考,正視這些問題的後果與代價。

 

案件走到尾聲,五歲的蓮娜從未真正出現在故事情節中,卻持續在瑪雅心裡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她是如此單純美好的存在,瑪雅自己與那樣的純真美好已永遠隔離。她也許曾經憂心,蓮娜的未來會跟我走上同一條道路嗎?在同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能不能出現不同的結果呢?當故事的最後,結束在那個暖暖的眼淚與深深的擁抱時,我衷心祈禱我們能守護一個更好的世界,讓我們深愛的人,未來能天真快樂地生活在其中。

 

購書請點以下連結

《流沙刑》博客來由此去(透過此連結購書我將會獲得回饋金再買書,請不介意再點擊唷)

《流沙刑》金石堂由此去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歡迎來聊書、聊音樂、聊電影
部落格 
http://myhystericalove.pixnet.net/blog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yhystericalove/

 
arrow
arrow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