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人生 Le Concert
 

  le concert 9.jpg

 

在政治迫害中黯然走下舞台的俄羅斯天才指揮家安得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決定重拾指揮棒,硬著頭皮冒名頂替知名樂團,一圓此生重新站上舞台指揮交響樂團的夢想,除了一一尋回早已四散各地、卑微討生活的團員外,更找來當紅小提琴新星Ann Marie擔任獨奏手共同演出。夢想很美好,但人生很現實。一群早已離開舞台數十年的音樂家,真有辦法重新找回昔日的光彩嗎?

 

 

 

導演很簡單地,不使用言語,讓我們直接聆聽,相信大家都聽得出箇中巧妙。在天然氣大亨白目地自得其樂「演奏」時,一顆顆粗糙又不滑順的音符,很盡職地趕忙在該出現的時候大聲疾呼,還好胖胖可愛的大提琴手柔柔順順的溫暖樂句一出,立刻把我們全然拉進他營造的美妙世界,我想再不懂的人,都能馬上感受到兩人音樂中是否有靈魂與情感。音樂是流動的、是舒緩連貫的旋律長句,即便是緊湊的音符,也不應是墜落的顆粒、而該是彈跳的前行。
 

le concert 6.jpeg

 

 

 

帕格尼尼24號隨想曲
Caprice n°24 of Paganini

 

 

 

音樂可有貴賤之分?通俗的民族音樂是否就難登大雅之堂?樂團首席領著姍姍來遲的眾人衝上舞台,大家仍對自己的不敬業不以為意,首席接著從Ann Marie手中抽走琴弓拉奏吉普賽音樂時,Ann Marie尚未從不高興的情緒中轉換過來(其實我也是),臉上盡是不以為然,雖然好聽、但內心微妙混雜著「隨便如此看待音樂的你們,把音樂當玩樂也是正常」的排斥感,但當樂曲暫歇,換口氣突然奏出Paganini時,整段音樂太有氣勢!我們看到Ann Marie眼神中細微但極明顯的震撼變化。原來不只我們如此驚訝!Paganini的選擇太漂亮,讓我百看、百聽不厭。
 

le concert

 

用粗俗的言行,對比隨之而來令人震撼、意外的高超技巧,導演成功擴大了我們的驚嘆。不可抗拒的精彩表演,讓我馬上聯想到所謂的天才。(雖然我默默想著,哪有人樂團首席跟獨奏家第一次見面就給人下馬威的,這麼尷尬之後怎麼合作下去?)但也由此印證了,音樂的律動,超越文化、超越語言,超越一切我們理性認知的界線。

 

以前一直以為,優雅的古典樂,跟叛逆解放的搖滾樂,就像天平兩端無法有交集。但是漸漸才想到,有多少了不起的搖滾樂手,曾經受過紮實的古典音樂訓練,不同的也許是體現音樂的形式,但音樂中動人的魄力與精神卻是各種形式皆相通的。在這些精彩的交響曲中,不運用搖滾樂常見的爵士鼓強調節奏的奔放,卻可同樣創造緊湊震撼的律動抓緊我們的呼吸,誰說音樂有你我之差?

 

被流放勞改、在冰天雪地中憑回憶演奏的以色列小提琴獨奏家蕾雅,凍僵了的手指、卻有一股暖流在心裡,用生命成就了音樂的完美,用音樂維持了生命之必須。

 

le concert 7.jpg
 

在最後的精彩高潮,我們一同感受到音樂的美,冬天酷寒,生命幾乎滅絕;而後,春暖花開。Ann Marie的小提琴獨奏,一夫當關。當整個人被吸進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後,忍不住屏住呼吸、情緒激昂,最後一個音結束,我們會一同從椅子上跳起,大聲為他們喝采!

 

能讓無神論的死忠共產黨信徒,開始向神祈求,並在情況好轉後驚訝地自言自語,「難道真有神的存在?」這絕對是音樂的魔力。

 
 

le concert 2.jpeg

 

看完這部電影,我亂入地想著「爛尾之不可原諒」。雖然笑料不斷,但影片中間其實有些地方,讓我不太滿意。首先,無法認同這些「音樂家」的態度,如果要說他們不愛音樂,也不會在指揮一個一個叩門詢問的時候,受到感召拿出已不再上台演出的樂器,展開這段離鄉背井的旅程,心裡是還有悸動的吧?但之後荒腔走板的「叛逃」行為,卻自相矛盾著,我說叛逃,並不是真的從樂團中逃走或是背叛,那種背叛是心靈上的、是對自己最熱愛的音樂的背叛。

 

這麼多年的委屈與放手,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機會讓一群好手重聚一堂,就算不感動涕零,至少也會珍惜不已,可是展現出來得卻是如此輕率的態度。如果一開始就僅是為了參加這段旅程來到花都巴黎,那我不相信這樣的人,會在這數十年間,因為喜愛而持續不斷練習音樂。如果沒有練習,一次排演也沒有的表演能如此精彩,大概是真的神蹟降臨,要不,就是全團的音樂家,都是萬中選一的音樂奇才了吧。令我不解劇情的設定,彷彿只是為了製造反差而誇張編寫,實在很可惜。

 

再來,既然要玩語言不通的梗,怎麼上映時卻使用法語版本呢?配音跟嘴型的違和感,本應不太明顯,卻剛好碰上這個梗,反而讓人在意了起來。

 

而「殘忍地」對待出錢的大亨,也讓影片的格局縮小不少。

 

好在,有個精彩非凡的尾聲,讓前面的問題不再是問題,對此片的評價瞬間向上、反彈破表。

 

 

好的表演,必須先能感動自己,而後才能感動別人。

 

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Tchaikovsky: Concerto in D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這段堪稱經典的表演,始於一段慘不忍「聽」的開場。一大片山坡地在豪雨的無情沖刷下蠢蠢欲動,而後「砰」地一聲,地垮山崩。土石混合著泥濘,萬馬奔騰、銳不可當,間或夾雜著大樹枝條、飛濺落石,砸得我們眼冒金星。

 

眼看一切將徹底毀滅之際,好在,Ann Marie屏氣凝神,用一句樂句,拉出了一條河道,沈靜凝斂的呼吸將所有人導回正軌。表演是很神奇的,有時候,會在一個關鍵點,一瀉千里、兵敗如山倒,所有人只能無能為力地等待時間流逝。但有時候,當有一個人發揮了影響力,凝聚所有人的心緒,會神奇地召喚回所有人飄散的注意力,不斷發酵,甚至激盪出前所未有的完美狀態,完成令人激賞的演出。
 

le concert 3.jpg

 

所有人「歸位」之後,動人的音樂開始像浪潮一波波衝擊著我們,導演將畫面節奏掌控得很好,扣合著音樂的起承轉合,完整呈現了整段交響曲的美,時序交錯地穿插往事與後續發展的畫面,在最揪心的那一刻,蕾雅終於緩緩露了臉。樂團之後的發展、Ann Marie看著從前的照片,輕舞交織。

 

樂聲結束的那一霎那,Ann Marie的眼淚與顫抖,讓我感動莫名。如此震撼人心而毫無防備全心投入的演出,動人到不可遏抑,這樣美妙的表演經驗,太過可遇而不可求,對一個表演者來說,真是最幸福、最幸福的事了!
 

le concert

 

安得烈說「交響曲是至高無上的和諧」,導演用最後的演出證明了他的論點。

 

建議,最好在電影院中觀賞此片,如果沒辦法非得在家中看的話,至少要有好音響或找組好的、封閉一點的耳機,高中低頻如果少了哪一塊,就會少了許多樂趣,尤其演出時小提琴獨奏跟整個樂團的往復對話,沒有空間感的聲音會讓一切變得吵雜,而失去了渾厚的低頻,小提琴的清亮高頻在長時間演奏下可能會讓人產生負擔,那就太可惜了。

 

評價:不要錯過,就算是跟我一樣不懂古典樂的人,相信也會折服於「交響人生」譜出的動人樂章!

 

  le concert 8.jpg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