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

 

走出電影院時我一直在思考,導演想給我們看什麼樣子的賈桂琳?看完【Jackie 第一夫人的祕密】之後,對這段歷史及人物很陌生的我,透過不同角度,「認識」了這位曾經名叫賈桂琳甘迺迪(Jackie賈姬)的美國前第一夫人,看到了她的聰明與脆弱,也看到了她的算計與藏鋒。也許整齣戲用這樣的角度切入,都是導演手握劇本對賈姬的提問。

 

 

故事開始於甘迺迪遭暗殺後的一週,記者來到賈桂琳家中致意並採訪。面對記者,初登場的賈桂琳甘迺迪,充滿了對丈夫驟逝的哀痛、對刻薄報導的憤怒、還有她心中對這場採訪所要達成效果的期待。於是她開始用她的角度,堅定重述且重塑了整個事件,向廣大美國人民宣告一個偉大總統的逝去,與一個美好時代的終結。

 

Jackie Kennedy: I believe the characters we read on the page become more real than the men who stand beside us.

我深信我們在報導中讀到的人,比實際在我們身邊的人還要真實。

 

 

在記者面前的她有著兩個面向,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希望國人理解怎樣的故事、記得怎樣的甘迺迪夫婦,一方面她透過強勢施壓,誘導記者內化成她的邏輯,以確保他能確實將那樣的訊息轉述出去。

 

槍擊案發生後,賈姬開始有種被孤獨放逐的受遺棄感,這感受來得突然而錯愕。包括回程幕僚們開始討論緊急應變、詹森總統就職等等,她瞬間感覺受冷落如下堂婦,彷彿被摒棄於事件之外。那時候的她慌張、尚未回神,只想到抓著人問殺害丈夫的是什麼口徑的子彈、該邀請什麼人來參加喪禮等等問題,混合著喪夫之痛、害怕、緊張與失落。

 

 

但她的情緒變化是有層次的。回程路上,緊抓著這些問題是讓自己不致崩潰,但抵達華盛頓後,她才認真思考起這場喪禮該如何舉辦、以及為何需要如此舉辦。

 

賈姬知道,能夠讓大家聽到她的聲音的,只剩這個機會了,她並非虛榮膚淺的只顧自己「第一夫人」的身分,而是她深知她若想成就什麼,這個第一夫人的身分,曾經給了她名正言順的理由。不論她對自己有什麼期待與憧憬,她也在她的表演場上盡力奮鬥著,這場突如其來的暗殺,判了她立即離場的紅牌。於是接下來的安排與角力,除了為她的丈夫爭取歷史上留名的定位,也是她離場前的奮力一搏。

 

 

賈姬換上一套又一套的禮服,彷彿悼念儀式般穿梭在臥房中、起居室、餐廳、宴會廳、最後來到總統辦公室,她緩緩坐到辦公桌前,這曾經屬於她的丈夫--美國總統甘迺迪--的位置,留聲機中的音樂正歌頌著「卡美洛如同世外桃源的美好,再也沒有其他地方比這裡更適合作為幸福的結局」,對照她的眼淚,顯得格外淒涼。那些情緒混合著哀傷、思念、不甘,也許連她也分辨不清,最大的痛來自於痛失至親,還是痛失幸福的結局,

 

當她在跟記者訴說丈夫的偉大時,不斷塑造他撐起一個時代的巨輪,要所有人記得那些甘迺迪原本可能達成的美好。但我們隱約可以感受到,她原本也在塑造「賈桂琳甘迺迪」的盛世,當她哀悼丈夫的離去時,彷彿同時在哀悼她自己,因此她激動地回應質疑的聲浪,覺得甘迺迪應該值得更多更盛大的追悼。隨即又回頭否認自己說過這句話,因為她知道若表現出貪婪,與她要塑造的形象不符,將無法繼續獲得民眾崇敬。

 

甘迺迪遭到暗殺,悲劇性地給了她一個全世界矚目的舞台,籌劃她的漂亮轉身。這樣的想法讓我忍不住覺得自己殘忍,但是這感覺卻揮之不去。如果賈桂琳是個男人,也許會有自己的政治道路,野心的展現可以在很多方面的。之前雖只有一個第一夫人的身份,她做的那些創舉,大概已經是這身分所可以做到最豐富的地步了。直到丈夫死去,未來的舞台不再,即便不願意,也已找不到留下的理由。

 

 

沒有前面政治端的訓練,她與政治圈保持著又熟悉又疏離的關係。當她跟詹森幕僚爭執送葬隊伍遊行是否繼續時,我們看到她身為政治人物的潛力(或該說是個性?)當她跟記者訪談時的強硬態度,也跟一般民眾認識她的形象相去甚遠。

 

但她獲得過實權嗎?意外發生後她只能聽任安排,從事發後到回到白宮,她的孤單跟失去重要性的速度令我訝異,比起一般人有諸多親友陪伴在身旁,她的喪夫路程似乎走得更為孤獨。不管是案件調查或是政治安排,她只能旁觀,她唯一真正能掌控的,只剩下丈夫的喪禮。這個體認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

 

 

歷史是殘酷的,即將迎來整件事情終結的他們已經沒有時間了。賈姬正在做的,就是讓歷史的筆調成形,而後世都會循此故事回憶。因此即便我們認為面對記者的她冷酷而強勢,那又如何?至少她成功了,她讓歷史與群眾跟她站到了一起。

 

當回想起她跟Jack還有Bobby坐在白宮演奏廳看表演,賈姬位居正中,一襲黃色禮服光彩耀眼,居高臨下彷如女王,丈夫和小叔都是陪襯,這舞台她才是主角。這氣勢姿態讓我忍不住地想,如果賈姬生下來是男的,如果她生在現在,她的一輩子會有多不同呢?可惜,人生就像歷史,「如果」永遠沒有出場的機會。

 

 

她面對記者時的姿態,很難讓人喜歡,不過卻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天真如小白兔,怎麼可能在政治叢林中平安生存?她修改了記者的描述,「Jack並不完美,但對國家來說他是最好的選擇。完美的人無法改變,Jack始終在變得更好、更強。(深深抽了一口煙之後說)而且我並不抽煙」。於是我笑了。

 

 

最後這句話的態度,輕鬆推翻了前面那段真誠堆疊的描述。她堅持冒著危險也要讓世人看到年幼的兩個孩子在這樁悲劇下失去了父親,旋即又尖銳地反擊她利用孩子的批評。許多事情的不同面向讓人不斷思考,這是否也是她所說的,「我們知道的真實與真正真實之間總存在著鴻溝」。

 

 

看她在面談中強勢塑造丈夫與她在這場意外後的形象,就可以理解她之前會是多麼用心營造自己、及這段婚姻在美國人民心中的憧憬。

 

畫面回到槍殺事件當天,賈姬下機前的準備,自信又帶了點自負、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中。跟丈夫會合一出機艙門後,面對歡迎她的群眾與媒體鏡頭,她的招牌得體溫暖笑容再次出現,毫無懸念地扮演了當時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賢內助」角色,即便偶爾臉僵了笑容消失,也會好好隱藏不被人發現。

 

我迅速理解到她對於不同場合中的姿態轉換,已經十分純熟。因此當下一段回到記者面前時,她描述著丈夫被子彈擊中的那一刻,她的五官因為悲痛而扭曲、講到激動處眼淚奪眶而出,還記得前一分鐘歡迎儀式回憶中那位賈姬的我,腦中閃過的念頭卻是「這是真的還是演戲?」

 

 

說是真誠的我也信,親眼看見丈夫在自己身邊腦漿四溢的痛苦,是可以讓人產生如此強烈情緒的;說是演出來的也很可能,她十分明瞭自己同意這次採訪的目的。也許一切就是這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如果賈姬想引導外界批評的走向,那麼有意識地推升自己的悲痛情緒來感染傳話者,也許更勝過單一面向的說服。

 

當她發現人們熟知林肯事蹟,卻不認識James GarfieldWilliam Mckinley這兩位同是任期中被暗殺身亡的美國總統時,立刻決定要參照林肯的規格,籌備甘迺迪的葬禮。到底是覺得自己丈夫跟林肯一樣偉大值得被世人記住,所以希望比照辦理,還是認為林肯因為葬禮辦得隆重於是被人們熟知,因此打定主意要透過相同規格的葬禮,以求為甘迺迪在史上留名?

 

要人們怎麼記得甘迺迪夫婦,賈姬非常有自覺。

 

就像面對記者訪問時的她,態度強勢地居高臨下,跟家人、幕僚在一起時,則較平實自然,但在鏡頭前,她運用了她獨特的腔調字斟句酌,甜美可人,完全收斂起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樣的賈姬是無害(甚至單純到帶點天真)的,與私底下的她有著天壤之別。

 

她跟神父(針鋒相對)的告解,大概是最真實的她,因為她知道這個真實止於此時此地。先是埋怨上帝、接著埋怨這段婚姻、埋怨丈夫、埋怨自己所承受的苦難,即便她說出口的問題是:How could I hate him?不是沒有愛,只是美好的家庭回憶不足以撫慰餘生,因為所有情緒與得失都混雜在一起了。最終她體認到,關於這場葬禮的所有一切努力,都不是為了亡夫、不是為了他的歷史定位,而是為了她自己,她需要確認自己好好地送了Jack一程。

 

 

因此那是最真的Jackie,她在神父面前真切地回述起槍擊案發生的過程,她的自責與無能為力,那時候的呼喊與眼淚,是脆弱、心碎的她,混合著驚嚇、哀痛、和崩潰情緒。我們看不到的,也許比看得到的更真實。

 

 

記者離去前的一席話,也許為這整件事留下了註解。甘迺迪與賈姬,美國總統與第一夫人,處於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方式,在美國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功績。這是一則動人的故事,真相如何早已不再重要。

 

Don’t let it be forgot. That for one brief, shining moment there was Camelot.

別讓它被遺忘。那短暫閃耀的榮光時刻,就是卡美洛。

 

賈姬所構造起的這個世界,透過媒體傳向每個人的耳朵。帶著兩個孩子搬出白宮時,她坐在車裡,看到百貨公司櫥窗裡的model,一個個複製著她的打扮穿著,那一秒鐘的微妙表情有著安心與複雜的情緒。最後的華麗轉身,賈桂琳甘迺迪完美定調。她知道,那是屬於她的卡美洛。

 

中文預告

***本文如需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本文電影圖片來源:CatchPlay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歡迎來聊書、聊音樂、聊電影

部落格 http://myhystericalove.pixnet.net/blog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yhystericalove/

 

-----

電影之內與之外

想知道納塔莉波曼揣摩得多像賈桂琳,請看以下這段

賈桂琳甘迺迪白宮導覽 February 14, 1962.

 

arrow
arrow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