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2(三) 22:00 日新1廳

2001:太空漫遊    2001:A Space Odyssey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英UK‧美USA│1968│35mm│Color│160min
1969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1969英國金像獎最佳美術設計、攝影、音效

 

 

 

這是一部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只能用「偉大」形容的作品。在浩瀚神秘的敘事裡,庫柏力克從回溯人類進化,一舉跨到太空時代,一塊比例完美的黑石成了宇宙與生命迷宮的鑰匙,一場電腦的叛變提出了智慧與道德的矛盾。科幻類型至此,步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然而四十年過去了,這部沒有電腦動畫特效輔助下的經典,依然卓越地超越所有同型電影,發人深省,四十年來從未缺席任何傳媒的影史經典排行,2008年美國電影協會甫公佈的十大科幻電影中,更壓倒【星際大戰】、【外星人】、【魔鬼終結者2】等賣座鉅片,稱霸冠軍寶座。 

 


我想看過這部片的人,沒有人能不被它震撼的配樂所感動,古典繁複精緻的樂章,搭配上張揚外放的想像,探索人類在未知的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可能遇見的未來,不論在1969或在2008,都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透過搜尋得知,完成於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邀請科幻小說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以其194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哨兵〉("The Sentinel")為基底,共同發展、創造了《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細節,其後,克拉克完成一部小說,庫伯力克拍成一部電影。

 

 

看完電影時,其實腦中的想法混沌不明,無法有信心地認為自己看懂了這部片,但內心的感動卻是無須懷疑。人類在演化的旅程上,從懵懂未知的動物,一躍成為地球這個世界的主宰,片中完美比例的神秘黑色碑石,似乎象徵了人類對未知的追求與渴望,黑石象徵的並非單一的知識或智慧,而是對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人何為人這些問題探索的需求,人類是如此地害怕,卻又如此地為之著迷。

 

 

作為猿人手中攻擊武器的獸骨,轉眼成為人類航向浩瀚宇宙的太空船,不能不說這實在是個令人讚嘆的連結。人類懂得運用手邊的工具,不斷向另一個層次攀升,讓我們生存的世界無法復返地向前邁進,自茹毛飲血至探索太空,在我們歌頌這些偉大的演化進步時,心裡卻有一個小小的聲音提醒著,那野蠻時代的揮舞,不是曾讓你駭然原來人類果然如此殘暴?只是當時面對的是競爭食物的非我族類,現下則是在茫然黑暗宇宙中,不知身在何處的假想敵。

 

 

如果說電腦是1940年代左右的發明,那麼1969年的克拉克與庫柏力克,是怎麼想像未來世界有感知能力、擬人情感與自我意識的超級電腦HAL(與地獄Hell的發音大致相同,HAL的全名是Heuristic 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這問題實在讓人覺得不可思議(1971年才出現所謂的286電腦,記得那些開機關機的指令讓人視為畏途,至今我仍不明白那時的電腦就算學會了能幹麻?--意味著我從來沒有學會過)。HAL有意識、有自尊、有能力,與一般人類相差無幾,卻在飛航任務中,為了維護自身的存在與追求任務的成功,選擇了與人類對立,甚至終結了幾位太空人的生命,在科技突飛猛進與電腦爆炸性發展的1960年代,怎不令人害怕?科技對人類的反撲,在小說作者克拉克與庫柏力克想像中,精準無虞的呈現。卻也不得不說,在人類致力於發展智慧電腦,希冀將人類特質(有判斷力、有情感、有智慧)灌注到無生命的電腦身上時,HAL也誠實無偏差地接受到了人類原型自利的負面因子(即便包裝在無私追求任務成功的旗幟下)。

 

 

影片末段的隱晦我實在無法明白。太空人DAVE似乎穿越了一段超重力與時間的時空走廊,看似無止境的衝向毀滅,但一睜開眼卻平靜地停止在一個神秘的房間裡,DAVE沈默地(亦或是無以言說)觀看,觀看自己在這詭譎空間中的詭譎存在,老化、死亡,無所選擇地旁觀,神秘黑色碑石依舊靜謐地聳立,一如遠古時代的猿人一般,怯生生地伸手,探尋。

 

 

DAVE是否進入了陌生的時空?或是這是場潛意識的葬禮?甚至,是與我們存在世界平行的另個空間的DAVE正走向生命的終結?我無法得知。但最後漂浮在無垠宇宙中的嬰孩(查了資料後知道這個小孩叫做Star Child星童),他不需要精密的太空梭,不需要超智慧的無敵電腦,就這樣穿越了空然寂靜的宇宙,接近了美麗的地球。是回歸?是重生?還是人類境界的再次翻升?

 

 

散場時,座位中響起了一片掌聲,我仍沈浸在影片的震撼中無法回神。這是部奇妙的電影,從第一次上映至今已經將近四十年了,跟現在電影技術與電腦特效相比,它顯得粗糙而簡單(太空船艦的飛行、無重力狀態、科幻世界的呈現),但是其中影像與聲音的詩意、想像的放肆、與概念的傳達,卻遠超過近代的一些電影。我想我雖然無法完全瞭解這部電影,但是我可以理解它何以能成為經典,與參雜於那片掌聲中能在大螢幕再次看見經典的感動。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能跟隨:Moon, American, Floyd, Heywood, R.

 


任何尋求真知的途徑都是為了訪神-或所謂真實 

(Any path to knowledge is a path to God-or the reality.)

                                                                                  --- Arthur C. Clark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的頭像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Aileen x 電影、音樂、閱讀、人生★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